《金融电子化》:构建金融韧性运行安全体系:从灾备管理到主动防御新范式
2025-10-21
每周安全速递³⁶⁰ | Everest勒索组织声称对宝马进行攻击
2025-09-26
第一!美创数据库防水坝位居中国数据库安全运维管理市场份额榜首
2025-09-24
2025网安周|美创科技多地联动,共筑数据安全防线
2025-09-19
国家网信办发布《国家网络安全事件报告管理办法》
2025-09-16
存储域
数据库加密 诺亚防勒索访问域
数据库防水坝 数据库防火墙 数据库安全审计 动态脱敏流动域
静态脱敏 数据水印 API审计 API防控 医疗防统方运维服务
数据库运维服务 中间件运维服务 国产信创改造服务 驻场运维服务 供数服务安全咨询服务
数据出境安全治理服务 数据安全能力评估认证服务 数据安全风险评估服务 数据安全治理咨询服务 数据分类分级咨询服务 个人信息风险评估服务 数据安全检查服务近日,《金融电子化》刊登美创科技文章“构建金融韧性运行安全体系:从灾备管理到主动防御新范式”,以下全文转自《金融电子化》2025年9月刊(下)。
构建金融韧性运行安全体系:从灾备管理到主动防御新范式
文 | 杭州美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丁斐 苏哲恒
在金融行业加速数字化转型的当下,金融机构稳健运营对业务连续性的要求日益严苛。监管机构持续强化对重要系统业务连续性的要求,明确构建完善灾备体系与定期应急演练,确保关键业务在突发风险中具备快速恢复与持续运行能力。
一、理念升级,从被动防御到韧性生存
在《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构建“风险免疫”数字生态的战略牵引下,金融业数据备份与灾备体系建设已从基础合规升级为全流程韧性能力竞赛。监管要求日趋严格:银行业须落实《银行保险机构数据安全管理办法》规定的敏感数据容灾备份与操作日志长期留存双重防护,并通过年度应急演练验证业务快速恢复能力;证券业依循《金融基础设施监督管理办法》,灾备中心应在中国境内,原始凭证和重要数据保存期限不少于20年,构建坚不可摧的备份链;保险业则在JR/T 0327-2025规范明确了灾备中心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要求对应急演练的效能进行“穿透式评估”,以切实保障业务连续性。
当前,以“韧性”为核心目标的运行安全体系正逐步取代传统灾备机制,成为金融机构保障连续性的新支柱。通过融合先进技术架构与全流程管理理念,“运维左移—运行保障—极限生存”三重能力协同发力,为金融业构建了一条面向未来的韧性运行安全之路。韧性运行安全强调系统在面对社会发展、技术变迁、攻击或故障时,能够迅速恢复并持续服务的能力。这种能力保障业务连续性和数据完整性,为金融业提供了满足穿透式监管、兼顾合规与实效的新范式。
有效保障业务连续性,依赖于覆盖“预防—监控—响应恢复”全流程的韧性技术体系。架构设计上,“云—端”协同模式成为主流,以集中管控平台为核心枢纽,有机整合各类灾备技术,实现对分布式环境下资产的统一管理,推动灾备建设向平台化、智能化演进。此类架构高度灵活,支持主备、主主、级联等多种容灾模式,依据业务重要性灵活适配策略,精准满足RTO(恢复时间目标)与RPO(恢复点目标)的严苛要求。
体系架构围绕三大核心维度构建,即运维左移、运行保障、极限生存。
· 运维左移: 在系统正式投产上线前,通过数据库运行安全管理平台和访问控制工具,将运维与安全管理前置至设计、开发、测试阶段。通过标准化配置(如数据库一键部署与参数优化)、合规性检查(参数合规性比对)、SQL审核(拦截问题SQL)及授权审批等举措,提前识别并解决潜在风险,显著降低上线后磨合期故障率。
· 运行保障: 系统上线后,依托实时监控(全链路状态、关键指标、健康巡检)与变更管控机制(阻断非预期变更),实现持续健康状态感知与风险闭环管理。结合故障自愈能力(如日志自动清理、存储一键扩容、预设运维编排脚本),对检测到的故障进行自动或半自动修复,确保系统平稳运行于“使用期”,推迟“劣化期”到来。
· 极限生存: 构建高可靠的备份系统与数据冗余架构,在极端故障时通过一键切换实现业务快速接管。利用持续数据保护(CDP)和多维度备份等机制保障数据可重建,并引入防勒索技术监控文件操作,有效阻断非法操作与数据篡改行为。
技术实现上,无代理部署降低侵入性,并发切换与智能编排将多系统切换标准化、自动化,结合预设脚本模拟业务场景,确保过程可视、可审、可验证,大幅缩短RTO。
1. 数据备份与恢复技术。
数据备份阶段: 采用多层次策略,物理复制保障一致性,逻辑复制满足高实时性,文件同步高效处理非结构化数据,CDP提供精细时间点恢复。实际应用中可灵活组合这些方式,并通过商用密码算法(如SM1、SM2)对备份数据加密存储,保障传输与存储安全。
数据恢复阶段: 通过智能分析时间戳与事务日志,快速定位故障发生前的最近时间点,系统自动协调资源执行恢复任务,实现分钟级数据重建,RPO控制最小化。
2. 系统冗余与高可用性技术。
从网络、服务器、应用多层面设计冗余架构:网络层采用双核心交换机与多链路冗余,故障时自动切换至备用链路;服务器层通过集群技术实现负载均衡与故障切换,如证券交易系统将多节点组成集群,实时同步数据并均匀分配请求,节点故障时自动转发流量;应用层依托微服务架构实现弹性扩缩容,根据负载动态调整实例数量。同时,通过可视化监控平台对全链路运行状态实时监测,展示关键指标与潜在隐患,及时发出预警,辅助运维决策。
3. 应急响应与自动化切换技术。
应急响应机制融合自动化与人工干预优势,内置多场景切换预案模板,涵盖网络、服务器、应用等故障类型,经严格测试确保快速执行。故障发生时自动触发预案,通过一键执行引擎完成标准化切换,如遭遇勒索攻击时,自动切断受感染区域网络,启动数据恢复与备用系统切换,并保留人工介入通道,支持特殊场景灵活调整。
智能告警系统对海量信息筛选过滤,精准推送关键预警,支持多渠道通知,确保运维人员及时响应。某实践中,通过内置脚本库模拟关键场景切换流程,配合RPA机器人自动生成合规材料,20分钟内可完成32个节点切换,人工误差率降至5%以下。
1. 某全国性银行的分行支付清算系统灾备管控规范化。
通过无代理模式纳管跨机房100余套系统,避免性能影响;构建“实时备份+定时演练”机制,模拟TIPS系统等场景切换流程,确保突击检查时快速完成验证。实践中,数据备份自主可控,灾备切换自动化率提升至95%,自动输出合规证明材料,为区域金融稳定提供坚实保障。
2. 某头部券商核心交易系统韧性提升。
核心交易系统承载全业务线交易处理,面临资产散杂、运维复杂等挑战。通过构建韧性运行安全体系已实现:上线前通过合规检查与风险排查,将磨合期故障率降低40%;运行中实现7x24小时风险监控,非预期中断下降65%;极端场景下,32个核心组件20分钟内完成容灾切换,满足监管突击演练要求,RTO指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支撑高频交易稳定开展。
通过韧性运行安全体系,不仅实现运维左移控风险、运行保障稳状态、极限生存兜底线,而且实现全域资产可视与自动化操作。未来,跨云灾备、智能决策等能力将持续升级,业务连续性保障将从“被动恢复”向“主动防御”不断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