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互联网产业年会丨《中国互联网产业绿色算力发展倡议》正式发布
2025-02-07
美创用户专访 | 精细化管理:医疗行业数据分类分级的策略与实践
2025-01-10
容灾演练双月报|美创助力某特大型通信基础设施央企顺利完成多个核心系统异地容灾演练
2025-01-10
国家级|美创、徐医附院共建项目入选工信部《2024年网络安全技术应用典型案例拟支持项目名单》
2024-12-20
全球数据跨境流动合作倡议
2024-11-22
存储域
数据库加密 诺亚防勒索访问域
数据库防水坝 数据库防火墙 数据库安全审计 动态脱敏流动域
静态脱敏 数据水印 API安全 医疗防统方运维服务
数据库运维服务 中间件运维服务 国产信创改造服务 驻场运维服务 供数服务安全咨询服务
数据出境安全治理服务 数据安全能力评估认证服务 数据安全风险评估服务 数据安全治理咨询服务 数据分类分级咨询服务 个人信息风险评估服务 数据安全检查服务一方面,公众对隐私泄露的敏感度提升,开始关心自己在平台上的数据是否被滥用、是否可以追责;另一方面,企业则往往在事件发生后才意识到“数据安全”不仅是IT部门的任务,更是企业治理能力的一部分。参考:数据安全落地实践。
数据安全是什么
数据安全是指通过管理、制度、技术等手段,确保数据在收集、传输、存储、使用和销毁等整个生命周期中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这也被称为“数据安全三要素”即CIA模型。
保密性Confidentiality:只有授权人员才能访问数据;
完整性Integrity:保障数据不被篡改或在被篡改后能够迅速被发现,从而确保信息可靠且准确;
可用性Availability:确保数据即可用又可访问。
数据安全的脆弱性
如果我们将目光从单一事件拉回到企业内部,会发现“数据安全”本身不是一个技术问题,也不仅仅是信息部门的职责,而是关乎管理、组织、制度、流程与技术的综合治理问题。要理解这一点,首先得厘清当前数据安全的脆弱性。
1、管理层面的短板
安全意识不足
企业高管往往重视业务发展而轻视数据安全,直到发生重大事件才意识到问题严重性,员工缺乏基本的安全知识,数据泄露与内部人员操作不当有关。
组织架构缺失
企业未设立专职数据安全团队,职责分散在IT、法务等部门,导致安全管理碎片化。
制度流程不健全
数据权限申请随意、审批流程模糊、责任追溯机制缺失,形成管理真空地带。
考核机制缺位
安全责任未纳入绩效考核,缺乏正向激励与负面约束,导致"人人都管,人人都不管"的局面。
2、技术层面的隐患
数据资产不清晰
很多企业不清楚自己拥有哪些敏感数据、存储在哪里、谁在使用。
访问控制形同虚设
权限过度授予、长期不回收、终端设备管控薄弱,一旦账号被盗用,敏感数据可能被轻易获取。
技术防护不到位
数据传输明文可见、存储未加密、备份不规范,安全审计缺失,难以发现异常行为。
应急响应能力弱
许多企业未建立数据安全的应急预案,缺乏从数据安全风险评估到数据安全改进的闭环管理体系,一旦发生数据泄露事件,往往难以及时有效应对。
随着我国数据监管体系日趋完善,《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已经全面落地,数据安全合规已成为企业的必答题。
企业不仅要应对当前的监管要求,构建全方位的数据安全体系已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必答题。
数据安全治理体系
企业的数据安全,不能仅靠临时响应、零散工具或单点防护实现,而需要建立一套体系化的治理框架,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引入“全生命周期治理”理念:不仅要保护数据本身,更要在数据从产生、流转到销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都具备可视、可控、可追溯的安全能力。
数据安全治理体系可概括为治理目标、管理体系、技术体系、运维体系和基础设施五大模块,其核心逻辑是:
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数据安全治理体系?答案可以概括为"看得见、控得住、管得好"
1、看得见——数据资产的可视化管理
数据资产梳理:企业首先要清楚自己拥有哪些数据、数据存放在哪里、谁在使用这些数据。这是数据安全的基础工作,正如中国古语所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敏感数据识别:通过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识别出企业中的敏感数据及其分布情况,建立敏感数据地图。这些数据可能包括客户信息、商业机密、核心技术资料等。
2、控得住——多层次的安全控制体系
安全认责控制:明确数据安全责任人,建立责任追溯机制,让每一份数据都有明确的"监护人"。
分类分级控制:根据数据的敏感程度和价值,将数据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并针对不同级别实施差异化的安全措施。例如,将数据分为机密数据、敏感数据、普通数据等级别。
细粒度访问控制:实施最小权限原则,根据用户角色(如核心用户、重要用户、一般用户)和操作行为(如查询、修改、下载)进行精细化的权限控制。
3、管得好——组织制度与技术支撑
组织与人员:建立数据安全治理委员会,设立数据安全管理岗位,明确各角色的职责分工。
制度与流程构建:包括敏感数据管理、权限管理、安全审计在内的完整制度体系,规范各环节的操作流程。
技术与工具部署:数据脱敏、加密、水印等技术手段,配合安全审计工具,形成技术防护网。
数据治理的平台需要围绕上述目标,具备以下几点功能:
数据安全治理基础
在数据安全治理体系中,分类分级机制是实现差异化保护的基础能力,也是多数安全策略得以落地的前提。分类是对数据内容属性的界定,分级是对数据重要性和敏感程度的判定,二者共同作用于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
企业日常使用的数据种类繁多,既包括客户信息、员工资料、合同文档,也涵盖各类业务指标、日志文件、运行数据等。在没有统一分类分级体系的情况下,这些数据往往以“同一安全等级”对待,导致两个常见问题:
1、敏感数据未被识别,存在泄露风险;
2、普通数据过度保护,影响业务效率。
通过建立分类分级机制,可以实现“不同数据、不同防护”,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并为后续权限控制、加密脱敏、安全审计等措施提供依据。
当然,分类分级只是数据安全治理的起点,它并不能独立完成风险防护,但却为权限管理、加密脱敏、安全审计等后续措施打下了基础。在下一部分内容中,我们将继续围绕“数据安全治理的策略与路径”展开讨论,探讨如何将治理体系从理念转化为实操,帮助企业真正“管住”数据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