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需求
*
*

*
*
*
立即提交
点击”立即提交”,表明我理解并同意 《美创科技隐私条款》

logo

    产品与服务
    解决方案
    技术支持
    合作发展
    关于美创

    申请试用
      智读政策 |《中国人民银行业务领域数据安全管理办法》解读-金融数据治理进入“强监管时代”
      发布时间:2025-05-21 阅读次数: 27 次
      一、政策背景与核心意义

      2025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业务领域数据安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其出台标志着金融行业数据安全治理正式迈入“强监管、细规则、全闭环”的新阶段。


      (一)政策背景

      1. 数据风险倒逼监管升级:近年来金融数据泄露、非法交易事件频发,如2023年某银行千万级客户信息泄露事件,暴露传统监管框架滞后性。

      2. 数字经济发展需求: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加速,数据跨境流动、隐私计算等新技术场景亟需规范。


      (二)核心意义

      1. 安全与发展并重:既强调数据安全底线,又鼓励“数据安全创新应用”,平衡金融创新与风险防控。

      2. 权责清晰化:明确“谁管业务、谁管数据、谁管安全”的责任体系,解决金融机构内部数据权责模糊的痛点。

      二、重点条款解析

      (一)分类分级:从“粗放管理”到“精准施策”

      《办法》构建了金融数据分类分级“三维坐标”:

      1. 业务关联性:要求建立数据资源目录,标注数据来源(如是否采集自外部)、关联业务类型及存储系统。

      示例:某银行信贷系统的“客户收入证明”需标注为“外部收集数据-信贷业务(关联业务)-核心数据库(存储位置)”。

      2.敏感性分级:根据泄露危害程度划分为高、中、低三级,其中高敏感性数据包括:

      • 生物识别原始信息(如人脸、指纹)

      • 可能引发大规模舆情的业务信息(如挤兑风险监测数据)

      • 客户商业秘密(如企业授信额度)

      3. 可用性分级:根据数据恢复点目标(RPO)划分,例如核心交易系统数据要求RPO≤5分钟。

      实操要点

      金融机构需在2025年底前完成存量数据分类标识,并建立动态更新机制。

      高敏感性数据项需在元数据中强制标注,禁止通过“字段合并”规避监管。


      (二)全生命周期管控:收集、存储、使用、跨境等环节风险全覆盖

      《办法》对数据全生命周期各环节提出细化要求:

      1. 收集环节:

      间接收集需“双重验证”:非直接获取数据时,要求数据提供方出具来源合法性证明,并签署数据真实性承诺。

      案例:某第三方支付机构向银行提供用户交易数据,需证明已获得用户授权,并提供数据脱敏处理记录。

      2. 存储环节:

      核心数据“双备份+物理隔离”:存储核心数据的系统需满足四级等保,且备份数据必须与生产环境隔离存储。

      终端设备禁存高敏数据:员工电脑、移动设备原则上不得存储未加密的高敏感性数据,确需存储需经审批。

      3. 使用环节:

      身份鉴别数据“只核验不导出”:用于身份鉴别的数据(如银行卡号等)仅允许通过API接口核验,禁止下载至本地。

      自动化决策需“透明化”:基于用户数据画像的信贷评分模型,需向用户说明使用的数据类型及规则逻辑。

      4. 跨境传输:

      “三条红线”不可越:

      ① 核心数据禁止出境;

      ② 重要数据出境需通过网信部门安全评估;

      ③ 不得通过“数据切片”规避监管(如将100万条数据分10次传输)。


      (三)技术约束:从“合规导向”到“能力验证”

      《办法》将技术能力纳入监管评价体系:

      1. 隐私计算“准入标准”:

      采用联邦学习、多方安全计算等技术的数据融合场景,需满足:

      • 参与方无法获取原始数据;

      • 输出结果不泄露输入数据的关联信息。

      技术验证案例:某银联与电商平台的联合风控模型,需由第三方机构出具“数据不可逆”证明。

      2. 日志溯源“三重保障”,日志留存周期分层管理:

      数据类型 日志留存最低期限
      一般数据 6个月
      重要数据 1年
      核心数据 3年

      日志内容需包含操作者IP、账号、时间戳及数据项标识,确保事后可追溯。

      3. 加密与脱敏“强制规范”:

      高敏感性数据传输必须使用国密算法(如SM2/SM4),存储加密需满足《金融数据密码应用基本要求》。

      脱敏规则需通过“再识别风险评估”,例如手机号脱敏为“138****5678”可能仍可关联到个体,需进一步模糊处理。

      三、企业合规应对指南

      (一)三步走战略

      1. 差距分析阶段:

      对照《办法》开展合规差距诊断,重点检查:

      • 数据分类分级制度是否覆盖全部业务系统;

      • 内部审批机制是否覆盖全部数据使用场景;

      • 现有加密措施是否满足国密标准;

      • 跨境数据传输流程是否通过法务审核。

      2. 能力建设阶段:

      • 技术侧:部署数据血缘图谱工具、隐私计算平台、日志审计系统。

      • 管理侧:设立数据安全委员会,建立数据安全归口管理部门,明确业务部门、科技部门、合规部门的协同机制。

      3. 持续运营阶段:

      • 每季度开展数据安全培训,覆盖全员(含外包人员);

      • 每年至少一次重要数据风险评估,每三年一次全面合规审计。


      (二)高风险场景预案

      1. 数据泄露应急响应:

      建立“黄金1小时”机制,在发现泄露后1小时内启动封堵、溯源、报案流程,72小时内向央行提交初步报告。

      2. 跨境合作合规路径:

      对于跨国金融机构,可探索“数据不出境,算法跨境”模式,即在境内完成数据处理后,仅输出脱敏分析结果。

      四、行业影响与未来展望

      (一)市场格局重塑:
      • 中小金融机构可能因合规成本上升,加速向头部云服务商采购数据安全解决方案。

      • 第三方数据服务商面临洗牌,无隐私计算能力的企业将被淘汰。


      (二)技术创新机遇:
      • 数据安全合规技术(如同态加密、可信执行环境)研发投入预计持续增长;

      • 保险行业可能推出“数据安全责任险”,对冲企业违规风险


      (三)监管趋势预判:
      • 完善标准指引,加快数据安全相关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进一步指导数据处理者落地安全要求;

      • 规范行政执法,督促相关数据处理者坚守合规底线。

      《办法》的出台,不仅是一套监管规则,更是推动金融业从“数据资源化”向“数据资产化”跃迁的里程碑。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合规已不仅是“过关考试”,更是构筑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在数字经济与全球化交织的新时代,唯有将数据安全融入发展基因,方能在金融业的星辰大海中行稳致远。

      免费试用
      服务热线

      马上咨询

      400-811-3777

      回到顶部